金融号
  • 金融头条
  • 金融监管
  • 金融智库
  • 财经
  • 银行
  • 中小银行
  • 金融办
  • 曝光台
  • 文化

金融APP

登录 / 注册
退出登录
中国金融网络领袖
CHINA FINANCE NET 中国金融网
  • 首页
  • 焦点 · 分析
  • 央行
  • 金管总局
  • 证监会
  • 大型银行
  • 股份制银行
  • 金融处罚
  • 城商行
  • 农商行
  • 村镇银行
  • 金融科技
  • 金融研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中国金融新观察

来源: 新华网  2020-04-26 08:58:02

关注金融网
  • 微博
  • QQ
  • 微信
  •   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  题:中国金融新观察

      新华社记者刘铮、李延霞、刘慧、刘开雄

      疫情是场大考。金融业如何作答?抵御风险的堤坝是否坚实?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否到位?金融改革开放的底气是否厚实?

      观察中国金融业,发展答卷正在书写。

      面对风浪 稳中前行显韧性

      短短几个月,中国金融市场受到国内疫情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两轮“冲击波”。

      春节后,2月3日金融市场正常开市。A股三大股指当天深度下挫后于4日企稳,并重拾升势。在经历开市之初大幅回调后,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双向小幅波动。

      展现韧性的中国金融市场不久再次面临考验。

      随着海外疫情快速发展,国际金融市场2月下旬开始巨震,多国股票市场大幅下挫,短时间内跌幅超过20%,多个新兴市场货币指数下跌明显。

      在此背景下,今年以来上证指数下跌不到8%,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稳,人民币汇率保持总体稳定,中国金融市场的表现在国际“大风大浪”中实属不易。

      两轮冲击波中的“稳”源于国内疫情防控成效明显,源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改,也源于近年来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疫情防控的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这是金融稳定之前提。

      中国经济凭借国内巨大市场、齐备产业链等优势展现出了较强韧性和较大回旋余地,长期向好的大趋势没有变,这是金融稳定之基础。

      近年来,随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深入,重点领域突出风险得到有序处置,系统性风险上升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这是金融稳定的基础,也为逆周期调节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政策空间。

      “在全球降息大潮开启的情况下,中国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更注重精准施策,着力支持小微企业,同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走出了自己的节奏。”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说。

      当前,国际疫情形势仍未明朗,世界经济仍在疫情冲击中徘徊,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态势难言结束,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仍在继续。

      同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加大,金融体系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和严峻的形势。

      凡事预则立。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加强对国内外金融市场运行的监测,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冲击及时预判,储备充足政策,做好应对预案。

      应对考验 服务实体经济仍需加力

      疫情之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迎来一次全方位压力测试。

      本固才能枝荣,根深才能叶茂。金融与实体经济本是唇齿相依,实体经济遭遇巨大冲击,金融业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积极担当、主动作为。

      一季度,人民银行释放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7.1万亿元。超预期的流动性注入,超预期的信贷投放,关键时刻,中国金融政策做出及时调整,金融血脉为实体经济恢复元气提供有力支撑。

      “太及时了。”复工复产后面临资金压力的一家河南食品企业从银行拿到了2000万元贷款,用时仅半个月。

      “现在,帮助企业就是帮助银行自己。”一位金融业人士说。

      也要看到尽管政策频出,但经济不确定性增强,金融机构风险偏好降低,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获得资金的难度增加。

      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金融业更加主动作为,深入了解实体经济的难点、痛点,提供精准服务。

      尽快修复供应链与产业生态,是当务之急。这方面,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发展有较大潜力。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票据贴现、应收账款融资、预付款融资等加大对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助力供应链与产业生态修复。

      这其中,如何评估核心企业的资质及产业链整体状况、如何识别供应链真实交易关系、如何做好风险管控等,是对金融机构风险判断能力、金融科技实力的全面考验。

      要主动作为,更要能作为、会作为,金融机构要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本领。前期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政策、5000亿元普惠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分别在支持防疫保供、促进企业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但有企业反映,除国家出台的专项再贷款、普惠再贷款等政策外,更希望金融机构能够提高风控能力和对企业价值的判断能力,提升服务效率,切实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应只是眼前的应急举措,更要审视不足和短板,推进制度建设。

      观察每一轮的政策变动可以看出,政策趋紧时,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融资更难;而政策放松时,这一群体的融资环境改善有时并不明显。这反映出,在当前我国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中,缺乏与高风险相匹配的资金供给。广大企业尤其是科创型企业如何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足够成长,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信经此一“疫”,金融业的变革、金融制度的优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将受到锻造和提升。

      危中求机 抓住改革开放“窗口”

      目前疫情仍处于全球大流行阶段,全球贸易和金融市场持续承压,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然而,无论前方是风高浪急,还是暗流涌动,中国依然坚持金融改革开放,既聚焦当下挑战,更立足长远发展。

      我国商品市场发育较为充分,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这种不平衡结构,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和生产效率提高的关键性难题。中国此时选择向这一顽疾“开刀”,凸显改革之毅力与决心。

      完善股票市场基础制度、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稳妥推进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并轨……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了金融领域改革方向,为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不失时机推动改革,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面临着诸多内在问题,以改革之力突破瓶颈,是破解当前及未来发展难题的钥匙。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认为,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通过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将提升金融市场活跃度和健康度,也必将激发出中国经济破浪前行的新动力。

      2月28日,继彭博公司之后,国际主要债券指数供应商中的摩根大通公司也将中国国债纳入旗下主要债券指数。3月20日,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罗素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等5家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举行了“云开业”仪式。4月1日,中国正式取消对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

      中国坚持扩大金融开放的举动赢得了市场的尊重,金融市场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为中国投出了“信心票”。

      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境内债券市场外资净增持167亿美元,同比增长48%;在经历3月中旬小幅资金流出后,3月下旬开始,A股市场恢复外资净流入状态。

      疫情大考之下,挑战与机遇并存。唯有迎难而上,维护好金融市场稳定,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下载 中国金融网APP 查看

    相关新闻
    • 中国银行行长刘金:为区域一体化发展和高质量创新项目孵化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支持

      2021年11月08日09时35分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会见哈萨克斯坦国家银行行长苏莱曼诺夫、金融市场监管和发展署署长阿贝尔卡瑟莫娃

      2024年02月28日22时17分
    • 兴业银行荣获“科创中国”2022年度金融例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

      2023年04月03日17时48分
    • 中国银行以数字化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2022年11月14日09时34分
    • 人民银行召开外资金融机构与外资企业座谈会

      2023年09月19日02时41分
    • 艺术品金融 | 中国名家艺术馆集群建成:陈齐堃艺术馆开馆

      2023年02月11日21时52分
    友情链接
    • 银行网
    • 中国金融网
    • 金融号
    • 微摄
    • 国家摄影
    • 简介
    • 投稿启示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品牌联盟
    • 编辑部:zjw@financeun.com
    • 媒体合作:774353721@qq.com
    • 机构合作部:1760607283@qq.com

    京ICP备07028173号 -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075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0983

    Copyright © 2002-2024 finance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金网投(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资产控股: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

    ----------------------- 底部结束 ----------------------------->